由 Believe 掀起的「推文即发币」模式,正快速催生一场名为 Internet Capital Markets (ICM) 的加密资本革命。这种结合社群注意力与即时融资的新生态,不仅重塑创作者的资本获取方式,也揭露出网路资本市场在机会与风险间的微妙平衡。本篇将聚焦其双面刃特质,深入剖析这场由 Believe 引领的资本浪潮。
Believe 如何点燃 ICM 革命?
「发一篇推文,就能发一款代币。」这句话不是梦,而是 Believe 所打造的「tweet-to-token」真实机制。作为今年初风靡一时的 SocialFi App Clout 的延伸产品,使用者只需回复推文并标记 @launchcoin + 代币名称」,就能在 Solana 上自动创建代币。
(Clout:重新定义影响力与资本的 SocialFi 应用,Pasternak 又是谁?)
具体运作流程包括:
黏合曲线 (Bonding Curve) 设计:初始限制代币供应、交易成本较高,确保长期参与并遏止早期投机狙击。
「毕业」制度:代币市值达 10 万美元后,便能进入 DEX 流动性池 (发射外盘)。
50/50 收益分配:创作者与平台协议共享交易费收入。
链上研究员 @simononchain 将这种产品分类为「网路资本市场 (ICM)」概念,强调:「这不只是创作工具,而是变现与参与未来资本市场的入口。」
ICM 的 3 大机会:开启创作与资本新通道
对于 ICM 的解释,另一位研究员 @ahboyash 则有一番详细介绍:
ICM 是一个去中心化、无需许可、即时且全球化的融资市场,让创作者、开发者与专案发起人,能够直接透过社群影响力发币,并获得资本支持。
此玩法融合了众筹、首次公开募股 (IPO)、以及迷因币发行的元素,但比传统筹资更加无摩擦性、有趣且网路原生 (internet-native),并具有以下优势。
民主化的社群融资:打破 VC 壁垒
传统创业者往往需仰赖风投机构与人脉关系募集资金,而 ICM 让创意者凭一则推文就能募资。
零技术门槛:无需程式技能,人人可发币。
即时资金流动:社群信念将直接转化为代币流动性。
降低创业进入门槛:打开 Web3 之门给 Web2 开发者与创作者。
注意力即资本的反射性飞轮
社群关注度直接影响代币表现,形成「自我强化的正循环」:
更多创作者 ➜ 更有趣的专案 ➜ 吸引更多用户 ➜ 增加交易量 ➜ 价格与基本面提升 ➜ 回到更多创作者
Solana 的支援推力
Solana 提供高速且低费用的环境,并获得 Solana 基金会与 Multicoin Capital 的全力支持。ICM 成为其生态进一步扩展的重要引擎。
ICM 的 3 大隐忧:监管、波动与专案品质成挑战
监管风险仍在迷雾中
虽然 Believe 将其代币定义为「数位商品」,试图避开证券监管,但美国 SEC 对相关专案仍未给出明确法律地位。像是 SEC 虽在 2025 年 2 月声明迷因币不属证券,但若涉欺诈仍会追究责任。
(SEC 确认迷因币并非证券,但诈欺行为仍可能面临执法行动)
高波动性与泡沫风险
与迷因币类似,ICM 代币价格高度依赖社群注意力,一旦热度退潮,价格可能迅速暴跌甚至归零,风险较高。
低品质专案与 Rug Pull 风险
人人可发币虽能解放创作力,也让大量缺乏实质内容的专案涌现,甚至出现诈骗风险。
投资者该怎么看待 ICM?
面对风险与机会并存的 ICM,投资者需兼具远见与警觉。具体需留意以下三点:
专案基本面:优先选择有实际应用、活跃开发与透明社群的代币。
谨慎分散投资:避免重押单一代币,降低整体风险。
追踪链上数据与社群互动:使用像 Believe Screener 与 Launch Tracker 等工具,掌握专案动态。
在机会与危机之间,ICM 是否值得赌一把?
Believe 不只是创作平台,更是 ICM 的催化剂。它开启了一条全新的资本路径,让创意能用社群信任兑换现金。但这条路充满未知,尤其是当「推文就能发币」成为市场常态时,如何确保价值与信任不被消耗殆尽,是每位参与者都该思考的问题。
当然,正如 @simononchain 所指出:
在加密市场中,投资者常常面临「赚钱 (make money)」与「做对 (be right)」的抉择,而现实中前者往往凌驾于后者之上。
可以理解的是,毕竟任何趋势的长期可持续性永远都是未知数,但短期内强劲的市场热潮与飞轮效应,仍能为投资者带来了丰厚的套利机会。
这篇文章 从 Believe 爆红看网路资本市场的机会与风险: ICM 能引领下一波牛市吗? 最早出现于 链新闻 ABMedia。
246k 帖子
241k 帖子
155k 帖子
80k 帖子
67k 帖子
65k 帖子
61k 帖子
60k 帖子
53k 帖子
51k 帖子
从 Believe 爆红看网路资本市场的机会与风险: ICM 能引领下一波牛市吗?
由 Believe 掀起的「推文即发币」模式,正快速催生一场名为 Internet Capital Markets (ICM) 的加密资本革命。这种结合社群注意力与即时融资的新生态,不仅重塑创作者的资本获取方式,也揭露出网路资本市场在机会与风险间的微妙平衡。本篇将聚焦其双面刃特质,深入剖析这场由 Believe 引领的资本浪潮。
Believe 如何点燃 ICM 革命?
「发一篇推文,就能发一款代币。」这句话不是梦,而是 Believe 所打造的「tweet-to-token」真实机制。作为今年初风靡一时的 SocialFi App Clout 的延伸产品,使用者只需回复推文并标记 @launchcoin + 代币名称」,就能在 Solana 上自动创建代币。
(Clout:重新定义影响力与资本的 SocialFi 应用,Pasternak 又是谁?)
具体运作流程包括:
黏合曲线 (Bonding Curve) 设计:初始限制代币供应、交易成本较高,确保长期参与并遏止早期投机狙击。
「毕业」制度:代币市值达 10 万美元后,便能进入 DEX 流动性池 (发射外盘)。
50/50 收益分配:创作者与平台协议共享交易费收入。
链上研究员 @simononchain 将这种产品分类为「网路资本市场 (ICM)」概念,强调:「这不只是创作工具,而是变现与参与未来资本市场的入口。」
ICM 的 3 大机会:开启创作与资本新通道
对于 ICM 的解释,另一位研究员 @ahboyash 则有一番详细介绍:
ICM 是一个去中心化、无需许可、即时且全球化的融资市场,让创作者、开发者与专案发起人,能够直接透过社群影响力发币,并获得资本支持。
此玩法融合了众筹、首次公开募股 (IPO)、以及迷因币发行的元素,但比传统筹资更加无摩擦性、有趣且网路原生 (internet-native),并具有以下优势。
民主化的社群融资:打破 VC 壁垒
传统创业者往往需仰赖风投机构与人脉关系募集资金,而 ICM 让创意者凭一则推文就能募资。
零技术门槛:无需程式技能,人人可发币。
即时资金流动:社群信念将直接转化为代币流动性。
降低创业进入门槛:打开 Web3 之门给 Web2 开发者与创作者。
注意力即资本的反射性飞轮
社群关注度直接影响代币表现,形成「自我强化的正循环」:
更多创作者 ➜ 更有趣的专案 ➜ 吸引更多用户 ➜ 增加交易量 ➜ 价格与基本面提升 ➜ 回到更多创作者
Solana 的支援推力
Solana 提供高速且低费用的环境,并获得 Solana 基金会与 Multicoin Capital 的全力支持。ICM 成为其生态进一步扩展的重要引擎。
ICM 的 3 大隐忧:监管、波动与专案品质成挑战
监管风险仍在迷雾中
虽然 Believe 将其代币定义为「数位商品」,试图避开证券监管,但美国 SEC 对相关专案仍未给出明确法律地位。像是 SEC 虽在 2025 年 2 月声明迷因币不属证券,但若涉欺诈仍会追究责任。
(SEC 确认迷因币并非证券,但诈欺行为仍可能面临执法行动)
高波动性与泡沫风险
与迷因币类似,ICM 代币价格高度依赖社群注意力,一旦热度退潮,价格可能迅速暴跌甚至归零,风险较高。
低品质专案与 Rug Pull 风险
人人可发币虽能解放创作力,也让大量缺乏实质内容的专案涌现,甚至出现诈骗风险。
投资者该怎么看待 ICM?
面对风险与机会并存的 ICM,投资者需兼具远见与警觉。具体需留意以下三点:
专案基本面:优先选择有实际应用、活跃开发与透明社群的代币。
谨慎分散投资:避免重押单一代币,降低整体风险。
追踪链上数据与社群互动:使用像 Believe Screener 与 Launch Tracker 等工具,掌握专案动态。
在机会与危机之间,ICM 是否值得赌一把?
Believe 不只是创作平台,更是 ICM 的催化剂。它开启了一条全新的资本路径,让创意能用社群信任兑换现金。但这条路充满未知,尤其是当「推文就能发币」成为市场常态时,如何确保价值与信任不被消耗殆尽,是每位参与者都该思考的问题。
当然,正如 @simononchain 所指出:
在加密市场中,投资者常常面临「赚钱 (make money)」与「做对 (be right)」的抉择,而现实中前者往往凌驾于后者之上。
可以理解的是,毕竟任何趋势的长期可持续性永远都是未知数,但短期内强劲的市场热潮与飞轮效应,仍能为投资者带来了丰厚的套利机会。
这篇文章 从 Believe 爆红看网路资本市场的机会与风险: ICM 能引领下一波牛市吗? 最早出现于 链新闻 AB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