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 5 年内机器人生活化!辉达黄仁勋:物理 AI 将成下一代产业关键,AI 工厂促使蓝领职缺爆发

辉达 (NVIDIA) 执行长黄仁勋 (Jensen Huang) 于 5/5 发表演讲,全面剖析 AI 如何重塑现代经济、产业架构与就业市场。他以「AI 工厂」为核心比喻,从科技底层一路谈到政策,甚至点出全球必须正视的「劳动力转型挑战」。

三层结构解构 AI:从技术、工厂到应用

黄仁勋表示,AI 正带来一场类似「电力诞生」的产业革命,可拆解成三个层次:

技术:AI 不再是传统靠人写的软体,而是透过超级电脑与大量电力,产生可转换为文字、影像、蛋白质、结构等智慧产物 (Intelligent Tokens)

AI 工厂:这些运作 AI 的超级电脑其实就是「AI 工厂」,每天持续产出智慧内容。

应用:AI 会渗透到教育、医疗、金融、供应链、制造业等所有产业,就像电力当年渗透各行各业一样。

AI 将与传统工厂并存:每间公司都得「双轨营运」

未来的公司,不只制造实体产品,还要经营一座「AI 工厂」:

「举例来说,做割草机或挖土机的公司,未来必须同时生产那台机器的 AI 控制系统。」黄仁勋表示。

AI 三阶段进化:从感知到生成,再进入推理与机器人

黄仁勋将 AI 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感知 AI (Perception AI):2012 年起,从图像辨识开始,例如电脑能理解图像、声音与温度等资讯

生成式 AI (Generative AI):让 AI 能翻译语言、转换成图片、影片等,「理解后产出」

推理式 AI (Reasoning AI):进入「有能力解未知问题」的阶段,出现具有自主行动力的 AI 代理 (Agentic AI)

这些 AI Agents 能整合工具、执行工作,将变成企业内部的「数位员工」,未来 IT 部门就像是「AI 员工的 HR」。

下一波是「物理 AI」:懂常识、懂物理、能动的智慧

真正能改变大型产业的,是「懂现实世界物理定律」的 AI。

懂得物体不会穿越桌子、球会掉落、物品有惯性

有「物体恒存性」概念 (例如 : 狗知道球没消失,只是滚到桌子另一侧)

「当 AI 有这些物理常识后,放进机器人里,就是下一代『物理 AI 型机器人』。」

这些 AI 机器人将成为新工厂与物流系统的主力角色,解决全球劳力短缺问题。

谁能主导这场 AI 赛局?关键在「能量、人才与应用速度」

黄仁勋指出,美国若要在全球 AI 竞赛中取胜,必须掌握三大资源:

人才 (Intellectual Capital):目前全球 AI 研究人员约一半来自中国

电力 (Energy):AI 工厂本质是把「电力转换成智慧产物」,能源就是生产原料

应用力 (Application):赢家会是「最快应用新技术的国家」

AI 让旧产业重生!新工厂创造庞大蓝领工人职缺

一座 1GW 的 AI 工厂成本高达 600 亿美元,相当于波音一整年营收。

建厂需要电工、水电师傅、钢筋工、管线工等传统工人

未来成长瓶颈不再是软体工程师,而是技术工人短缺

黄仁勋直言:「我们要重新尊重与培养这些传统技术职业。」

不是 AI 抢你工作,是会用 AI 的人抢走你工作

他强调:「有些工作会消失,有些会新创出来,但每份工作都会被改变。」例如:

软体工程师现在都搭配 AI 代理,提高产能

公司整体产出与营收增加,自然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AI 并非威胁,真正风险是落后他人使用 AI 的速度。

数位双胞胎技术:工厂先建虚拟版、测试没问题才实体动工

黄仁勋强调,辉达本身设计晶片也是靠「数位双胞胎」技术:

所有晶片在实体制造前都会经过数位模拟与验证

他呼吁各地建厂前也应该先建立「数位工厂」,大幅减少成本与错误

未来,每个人、每座城市、每间工厂,都将拥有一个「数位双胞胎」来管理与模拟。

机器人生活化还要多久?黄仁勋:5 年内普及

虽然自驾车花了 10 年才真正上路,但黄仁勋认为机器人会更快:

因为可以限制在固定空间 (仓储、工厂) 内运作,需求不需像自驾车这么复杂

预估「5 年内」就能量产出厂,进入日常生活与工作场所

最后他语重心长提醒大家:

「这不是一场 60 分钟的比赛,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无限赛局 (Infinite Game)。」

这篇文章 全球 5 年内机器人生活化!辉达黄仁勋:物理 AI 将成下一代产业关键,AI 工厂促使蓝领职缺爆发 最早出现于 链新闻 ABMedia。

查看原文
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非招揽或要约,也不提供投资、税务或法律咨询。详见声明了解更多风险披露。
  • 赞赏
  • 评论
  • 分享
评论
0/400
暂无评论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io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