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广场征文活动第二期# 正式启动!
分享你对 $ERA 项目的独特观点,推广ERA上线活动, 700 $ERA 等你来赢!
💰 奖励:
一等奖(1名): 100枚 $ERA
二等奖(5名): 每人 60 枚 $ERA
三等奖(10名): 每人 30 枚 $ERA
👉 参与方式:
1.在 Gate广场发布你对 ERA 项目的独到见解贴文
2.在贴文中添加标签: #Gate广场征文活动第二期# ,贴文字数不低于300字
3.将你的文章或观点同步到X,加上标签:Gate Square 和 ERA
4.征文内容涵盖但不限于以下创作方向:
ERA 项目亮点:作为区块链基础设施公司,ERA 拥有哪些核心优势?
ERA 代币经济模型:如何保障代币的长期价值及生态可持续发展?
参与并推广 Gate x Caldera (ERA) 生态周活动。点击查看活动详情: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169。
欢迎围绕上述主题,或从其他独特视角提出您的见解与建议。
⚠️ 活动要求:
原创内容,至少 300 字, 重复或抄袭内容将被淘汰。
不得使用 #Gate广场征文活动第二期# 和 #ERA# 以外的任何标签。
每篇文章必须获得 至少3个互动,否则无法获得奖励
鼓励图文并茂、深度分析,观点独到。
⏰ 活动时间:2025年7月20日 17
Web3项目结构设计转型 监管聚焦实质控制
Web3项目结构设计的转折点
近十年来,Web3项目的结构设计主要以规避风险为导向。项目方通过设立海外基金、基金会、DAO治理以及多地注册等方式,在优化治理效率的同时,也为应对监管不确定性创造了缓冲空间。这些架构允许项目方在保持控制力的同时,构建一个既能运营又可随时抽身的灰色地带。
然而,近两年来,这种策略性的结构设计正在失去效力。全球主要监管机构,如美国SEC、CFTC以及亚洲地区的监管部门,已经开始从关注表面形式转向深入分析实质控制。新的监管规则明确表示,重点不在于注册形式,而在于实际运作方式、主导者身份以及资金流向。
鉴于此,我们将从组织类型和运营模式两个角度,详细分析五种最常见的高风险结构,并结合实际监管案例,帮助Web3项目方识别那些表面安全实则潜藏风险的设计盲点。
"表面中立、实质主导"的基金会结构
过去,许多项目方为规避监管责任,将Token发行和治理结构包装为"基金会主导"。这些基金会通常注册在某些特定国家,表面上独立运营,实则仍由项目创始团队控制代码权限、资金流向和治理过程。
随着监管重点转向"实质控制"原则,这类结构正成为重点审查对象。一旦监管机构认定基金会缺乏"实质独立性",项目创始人可能被视为Token的实际发行人或运营人,从而适用相关法规。这种判断不基于注册地或文件内容,而是取决于"谁能控制决策、谁在推动流通"。
2023年,某知名项目的基金会架构调整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该项目原基金会注册地因面临税务和监管穿透风险,项目方主动将基金会清算,将治理结构回归DAO,并设立专门法律实体管理核心职能。这一调整被视为对"基金会中立性危机"的直接回应。
另一个更具代表性的案例涉及一个大型加密货币项目。尽管该项目宣称由独立基金会管理储备资产,但事后发现该基金会完全受项目团队控制。在随后的监管调查中,该基金会未能构成有效的法律隔离屏障,项目负责人仍被追究为实际发行方的责任。
某国金融监管机构在最新框架中已明确指出:不接受"人员不到场"的基金会结构。只有具备实际运营能力与独立治理机制的基金会,才可能作为有效的法律隔离工具。因此,基金会并非"免责壳",若项目方仍保留核心权限,基金会将被视为结构遮罩而非责任隔离。与其搭建形式上的中立结构,不如在早期就规划责任清晰的运营架构,这反而更具韧性。
DAO治理的"空壳化"危机
去中心化治理原本是Web3项目用以打破传统单点控制、实现权责分散的关键机制。但在实际运作中,大量DAO治理架构已严重"空壳化"。例如,提案往往由项目团队单方面发起,投票由内部控制的钱包掌握,通过率接近100%,社区投票沦为形式化程序。
这种"去中心化叙事包装+中心化执行操控"的治理模式,正成为监管机构重点关注的新目标。一旦项目遭遇法律追责,若DAO无法证明其具备实质治理能力、流程公开透明,监管方将直接视项目方为实际控制人,而非免责的"社区共识产物"。所谓"DAO共治"可能成为反向证据,反而凸显规避意图。
2022年,某国监管机构对一个DAO发起诉讼,明确指出其"并不因技术结构而豁免责任"。在该案中,尽管项目方已将运营权限交由DAO治理合约,但所有主要提案均由前运营方发起与推动,投票机制高度集中。最终,监管机构将前团队成员与DAO本身一并列为被告,并认定其为"非法衍生品交易平台"。
这起案件的最大影响在于,指明DAO并不能天然承担责任隔离功能。只有当治理结构具备真实的分布式决策能力,监管才有可能承认其独立性。
此外,多个国家的监管机构均已在不同文件中指出,将重点关注DAO是否存在"治理实质"与"利益集中度",而不再接受仅凭"链上投票合约"的空壳式治理主张。因此,DAO不是免责保险。若治理流程无法独立运作、治理权实际仍集中于原始团队,那么"去中心化"将无法构成法律意义上的责任转移。真正具备韧性的治理结构,应从规则设计、投票机制到实际执行中实现权力透明与多方制衡。
结构只是开始,运营才是关键
Web3项目的合规挑战,从来都不是"有没有搭结构",而是"结构是否真实运作、权责是否清晰可辨"。基金会与DAO,这两种最常被项目方视为"合规保护层"的组织形式,在监管眼中却往往恰恰是风险暴露的入口。
在接下来的分析中,我们将继续探讨其他三种高风险结构,从"服务外包"、"多地注册"到"链上发布",进一步分析运营层面最容易被忽视的合规盲区。
项目方需要认识到,表面上的规避策略可能会被监管机构视为刻意规避的证据。因此,建立真正合规、透明的运营结构,才是Web3项目长期发展的正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