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广场征文活动第二期# 正式启动!
分享你对 $ERA 项目的独特观点,推广ERA上线活动, 700 $ERA 等你来赢!
💰 奖励:
一等奖(1名): 100枚 $ERA
二等奖(5名): 每人 60 枚 $ERA
三等奖(10名): 每人 30 枚 $ERA
👉 参与方式:
1.在 Gate广场发布你对 ERA 项目的独到见解贴文
2.在贴文中添加标签: #Gate广场征文活动第二期# ,贴文字数不低于300字
3.将你的文章或观点同步到X,加上标签:Gate Square 和 ERA
4.征文内容涵盖但不限于以下创作方向:
ERA 项目亮点:作为区块链基础设施公司,ERA 拥有哪些核心优势?
ERA 代币经济模型:如何保障代币的长期价值及生态可持续发展?
参与并推广 Gate x Caldera (ERA) 生态周活动。点击查看活动详情: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169。
欢迎围绕上述主题,或从其他独特视角提出您的见解与建议。
⚠️ 活动要求:
原创内容,至少 300 字, 重复或抄袭内容将被淘汰。
不得使用 #Gate广场征文活动第二期# 和 #ERA# 以外的任何标签。
每篇文章必须获得 至少3个互动,否则无法获得奖励
鼓励图文并茂、深度分析,观点独到。
⏰ 活动时间:2025年7月20日 17
支无不言:稳定币机构想进严监管的欧洲?这里有一些建议
作者:支无不言
原文链接: 声明:本文为转载内容,读者可通过原文链接获得更多信息。如作者对转载形式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按照作者要求进行修改。转载仅用于信息分享,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代表吴说观点与立场。
你订阅了一个健身房,每月自动扣费,这是通过 direct debit(直接借记);
你买 Spotify、Netflix,这种 recurring payment 也是 DE 实现的;
你使用 “先买后付”(Buy Now, Pay Later),比如 Klarna、Affirm,这些不是 “支付方式”,它们背后是整个清算和信贷逻辑的组合。
所以我认为,稳定币如果真的想在 C 端跑通、被用户接受,就必须在产品层面开发出类似 direct debit、buy now pay later 这样的能力。也就是说,不只是简单的 “发币” 或者 “转账”,而是要和链上的协议能力结合,通过智能合约等机制模拟出传统支付提供的功能。
提问:目前虚拟资产服务商应该申请什么牌照?
过去,欧洲采用 VASP(虚拟资产服务提供商)牌照作为行业准入门槛。但 MiCA 框架生效后,VASP 将逐步被 CASP 牌照所取代。
当然,欧洲做什么事情,可能都是说一套做一套,你只能把它当做一个参考,但这个趋势是很明显是在那里的,目前在全球各地,尤其是欧洲,你去申请 VASP 牌照的门槛已显著降低,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个牌照可能用不了多长时间了。
提问:能否介绍一下卢森堡的监管特色及与欧洲其他国家的对比?
卢森堡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规范透明、支持创新,以及贴近业务、沟通积极。
一方面,卢森堡在 MiCA 等新规落地上进展较快,对新兴金融业务接受度高,愿意推动合规路径落地;另一方面,监管机构(比如 CSSF)普遍愿意与申请方沟通,了解业务逻辑,帮助机构找到可行的合规方案。
如果跟其他国家对比:
立陶宛:审批快但监管标准不一,近年来门槛上升;
德国、法国:审批严、周期长,尤其德国在 Wirecard 事件后格外保守;
爱尔兰、瑞士:监管成熟,但在部分新业务上缺乏经验,沟通成本偏高。
总体来看,卢森堡是少数既重视监管,又愿意推动创新的市场之一。
提问:亚洲支付机构进入欧洲市场有哪些常见路径?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和适用情境?
亚洲支付机构要进入欧洲市场,其实不一定非得设立分支机构或直接收购本地企业。根据我们的观察,机构可以根据自身的资源、战略阶段与合规能力,选择不同的切入路径。
一种常见方式是通过自持牌照模式(持牌模式)进入。比如,如果机构已获得欧盟认可的支付牌照——如 EMI(电子货币机构)或 PI(支付机构)——便可以在整个欧洲经济区内合法展业。这类机构可以直接申请银行账户并搭建收付系统,实现完整的合规运营。这条路径通常适用于希望长期深耕欧洲、具备一定资源投入能力的企业。
不过,如果机构暂时没有自己的牌照,也并非无计可施。另一种比较灵活的方式是代理模式(例如 EMI Principal-Agent)。在这种模式下,亚洲机构可选择与一家已持牌的 EMI 合作,作为其支付代理或分销代理。EMI 作为主牌照方承担主要监管责任,亚洲机构则专注于前端运营和商户服务。这个策略实际上就是 “借牌运营”,是一种合规且较低门槛的进入方式,非常适合在探索期或初期测试市场反应的企业。
如果机构还处于更加试探性的阶段,也可以采用推荐合作模式(Referral)。这种方式通常不涉及实质性的合规义务,推荐方只需引流客户,由 EMI 主导客户关系管理和尽调。推荐方则可以从引流中获得一定回报。这种合作适合刚开始评估市场潜力、业务适配性的公司。
提问:支付机构要获得银行准入,最核心的要素是什么?
从我们的角度来看,关键是风险控制能力和合规体系的成熟度。
比如说,你对客户或商户的准入机制是不是清晰透明?有没有一个合格的 KYC/KYB 流程?这是第一层。
第二层是,在既定合规框架之外,你如何识别和应对不可预见的风险。不是说你不能有风险,而是你有没有能力评估风险、以及拿出实际的缓解措施(mitigation plan)。银行看的不是你是不是 “零风险”,而是你是不是 “能管理风险”。
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点是反洗钱(AML)政策。这个部分不仅仅是把文件写好,而是要跟银行的标准、甚至监管的最新要求对得上。
但老实说,光有文件还不够。实际操作中,往往真正打动银行的是 “人”——一个有经验、真正理解监管和银行需求的合规官。他不仅自己能把事情做对,更能把复杂问题解释清楚,让银行放心。这其实是 5 分的事要解释出 10 分的信任,这是能力问题。
此外,还有一些 “底层基础设施” 是必须要有的,比如交易监控系统、风控工具,如果涉及 Web3,还要有成熟的 KYT 机制。这些工具和规则不能一成不变,必须能随着业务变化持续升级。
提问:那为什么有些机构哪怕牌照齐全,还是难以进入某些市场?监管还看什么?
这其实跟监管的 “信任机制” 有关。虽然很多国家的监管机构都有明确的规则,但实际操作中往往还存在一个 “白名单” 或者说 “信任名单”。这不是明文写出来的文件,但监管人员对哪些机构 “看得顺眼”、愿意接纳,是有倾向性的。
比如,对 Web3 相关业务,不同国家的接受度差别就很大。哪怕业务结构完全一样,有些机构因为声誉、合规历史或舆论风险被视为 “高风险”,从而导致申请被驳回。而一些监管环境更 “贴近市场” 的国家,则更愿意与那些熟悉、可信、有实绩的运营方合作。
所以说,真正成功进入欧洲市场,不只是 “文件齐全” 和 “模式正确”,更关键的是能否获得监管和银行系统的 “信任感”。
提问:现在在欧洲拿到一张支付类牌照需要多少钱?
支付牌照的话,可能是百万欧元级别以上的吧,直接费用很低,但是为了支持你的牌照申请,你需要在当地设置一系列的这种人员,就比如说合规官、CTO、CIO 类似这样的关键职位,你必须要招上来这个人,然后在牌照申请期间,你还要给人付工资,而这些人你可以想他都是比较资深的,所以说这个这个成本就很更高了。
提问:怎么看合规化趋势下加密友好银行的概念逐渐式微?
其实我也同意,“加密友好银行” 这个概念未来会逐渐消失。不是说加密行业不再需要银行服务,而是因为随着 Web3 相关的合规框架逐步清晰,所有的链上业务都可以在传统金融体系中找到合法的位置,也就不再需要通过 “灰色方式” 偷偷摸摸地去跑。
从监管视角来看,这反而是一种积极信号:说明 Web3 业务正在 “归入正轨”,不再依赖少数愿意冒险的银行。未来,银行要么就不做,要么就公开透明、系统性地去做。
当然,这不代表所有银行都会以同样的方式介入 Web3。即便 “加密友好” 这个标签逐渐被淡化,不同银行在 Web3 服务上的能力和侧重点还是差别很大。如果有决心去做,银行是完全有能力打通法币与链上资产之间的路径。包括发行稳定币、提供链上支付接口,乃至实现法币与链上资产(如 USDC 等)的兑换,银行本身掌握着法币的清算能力和账户体系,其实可以在 Web3 支付中扮演更核心的角色。
当然现实情况是,目前具备这种能力并已开始布局的银行并不多。大部分传统银行,在 Web3 领域仍然只是承担一个 “储备银行” 的角色,也就是为稳定币发行方提供法币托管,并没有真正参与到链上交易、支付和流动性的搭建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