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广场征文活动第二期# 正式启动!
分享你对 $ERA 项目的独特观点,推广ERA上线活动, 700 $ERA 等你来赢!
💰 奖励:
一等奖(1名): 100枚 $ERA
二等奖(5名): 每人 60 枚 $ERA
三等奖(10名): 每人 30 枚 $ERA
👉 参与方式:
1.在 Gate广场发布你对 ERA 项目的独到见解贴文
2.在贴文中添加标签: #Gate广场征文活动第二期# ,贴文字数不低于300字
3.将你的文章或观点同步到X,加上标签:Gate Square 和 ERA
4.征文内容涵盖但不限于以下创作方向:
ERA 项目亮点:作为区块链基础设施公司,ERA 拥有哪些核心优势?
ERA 代币经济模型:如何保障代币的长期价值及生态可持续发展?
参与并推广 Gate x Caldera (ERA) 生态周活动。点击查看活动详情: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169。
欢迎围绕上述主题,或从其他独特视角提出您的见解与建议。
⚠️ 活动要求:
原创内容,至少 300 字, 重复或抄袭内容将被淘汰。
不得使用 #Gate广场征文活动第二期# 和 #ERA# 以外的任何标签。
每篇文章必须获得 至少3个互动,否则无法获得奖励
鼓励图文并茂、深度分析,观点独到。
⏰ 活动时间:2025年7月20日 17
零知识证明身份系统的双刃剑:隐私利器还是匿名性威胁
零知识证明技术在数字身份系统中的应用已经逐渐成为主流。各类基于零知识证明的数字身份项目正在开发用户友好的软件包,让用户无需透露身份细节就能证明自己持有有效身份。采用生物识别技术进行验证并通过零知识证明保障隐私的 World ID 项目用户数量近期已突破 1000 万。台湾地区的一个数字身份政府项目也运用了零知识证明,欧盟在数字身份领域的工作也越来越重视这项技术。
从表面上看,基于零知识证明的数字身份被广泛采用似乎是去中心化技术发展的一大胜利。它可以在不牺牲隐私的前提下,保护社交媒体、投票系统及互联网服务免受女巫攻击和机器人操纵。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这种身份系统仍存在一些风险。本文将阐明以下观点:
零知识证明包装的身份如何运作?
假设你通过扫描眼球获得了 World ID,或用手机的 NFC 读取护照获得了基于零知识证明护照的身份。就本文的论点而言,这两种方式的核心属性是一致的。
你的手机上有一个秘密值s。在链上全球注册表中,有一个公开哈希值H(s)。登录应用时,你会生成一个特定于该应用的用户ID,即H(s, app_name),并通过零知识证明来验证:这个ID与注册表中某个公开哈希值源自同一个秘密值s。因此,每个公开哈希值针对每个应用只能生成一个ID,但绝不会泄露某一应用专属ID与哪个公开哈希值相对应。
实际上,设计可能会更复杂一些。在 World ID 中,应用专属 ID 其实是包含应用 ID 与会话 ID 的哈希值,因此同一应用程序内的不同操作也可以相互解除关联。基于零知识证明护照的设计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方式构建。
在探讨这种身份类型的缺点之前,首先必须认识到它所带来的优势。在零知识证明身份之外,为了向需要身份验证的服务证明自己,你不得不透露完整的法定身份。这严重违反了计算机安全的"最小权限原则":一个进程只应获取完成其任务所需的最小权限和信息。它们需要证明你不是机器人、年满18岁或来自特定国家,但它们得到的却是你完整身份的指向。
目前能实现的最佳改进方案,是使用电话号码、信用卡号等间接令牌:此时,知晓你的电话/信用卡号与应用内活动关联的主体,和知晓你的电话/信用卡号与法定身份关联的主体(公司或银行)是相互分离的。但这种分离极为脆弱:电话号码和其他各类信息一样,随时可能被泄露。
而借助零知识证明包装技术,上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以解决。但接下来要讨论的是一个较少被提及的点:仍有一些问题不仅未得到解决,甚至可能因这类方案中"一人一身份"的严格限制而愈发严重。
零知识证明本身无法实现匿名性
假设一个零知识证明身份平台完全按预期运行,严格复现上述所有逻辑,甚至已找到方法,能在不依赖中心化机构的前提下,为非技术用户长期保护其私密信息。但与此同时,我们可以做一个贴合现实的假设:应用程序不会主动配合隐私保护,它们会秉持"实用主义"原则,所采用的设计方案虽打着"最大化用户便利性"的旗号,实则似乎总会偏向自身的政治与商业利益。
在这样的场景中,社交媒体应用不会采用频繁轮换会话密钥等复杂设计,而是为每位用户分配唯一的应用专属ID,且由于身份系统遵循"一人一身份"规则,用户只能拥有一个账户(这与当下的"弱身份"形成对比,例如谷歌账户,普通人轻松就能注册约5个)。现实世界中,匿名性的实现通常需要多个账户:一个用于"常规身份",其他则用于各类匿名身份。因此,在这种模式下,用户实际能获得的匿名性很可能低于当前水平。如此一来,即便是经零知识证明包装的"一人一身份"系统,也可能让我们逐渐走向一个所有活动都必须依附于单一公开身份的世界。在风险日益加剧的时代,剥夺人们通过匿名性保护自身的选择权,将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零知识证明本身无法保护你免受胁迫
即便你不公开自己的秘密值s,没人能看到你各账户之间的公开关联,但如果有人强制你公开呢?政府可能会强制要求透露其秘密值,以便查看其所有活动。这并非空谈:美国政府已开始要求签证申请人公开自己的社交媒体账户。此外,雇主也能轻易将透露完整公开资料设为雇佣条件。甚至,个别应用在技术层面也可能要求用户透露其在其他应用上的身份,才允许注册使用。
同样,在这些情况下,零知识证明属性的价值荡然无存,但"一人一账户"这一新属性的弊端却依然存在。
我们或许可以通过设计优化来降低胁迫风险:例如,采用多方计算机制生成每个应用专属ID,让用户与服务方共同参与其中。这样一来,若没有应用运营方的参与,用户便无法证明自己在该应用中的专属ID。这会增加逼迫他人透露完整身份的难度,但无法彻底消除这种可能性,而且这类方案还存在其他弊端,比如要求应用开发者必须是实时活跃的实体,而非像被动的链上智能合约那样。
零知识证明本身无法解决非隐私类风险
所有身份形式都存在边缘案例:
这些边缘案例在试图维持"一人一身份"属性的系统中危害最大,且它们与隐私毫无关联。因此,零知识证明对此无能为力。
依靠"财富证明"防范女巫攻击并不足以解决问题,因此我们需要某种形式的身份体系
在纯粹的密码朋克群体中,一个常见的替代方案是:完全依赖"财富证明"来防范女巫攻击,而非构建任何形式的身份系统。通过让每个账户产生一定成本,就能阻止有人轻易创建大量账号。这种做法在互联网上早有先例,例如Somethingawful论坛就要求注册账户支付10美元的一次性费用,若账号被封禁,这笔费用将不予退还。不过,这在实际操作中并非真正的加密经济模式,因为创建新账号的最大障碍并非重新支付10美元,而是获取新的信用卡。
理论上,甚至可以让支付具备条件性:注册账户时,你只需质押一笔资金,仅在账号被封禁这种极少数情况下才会损失这笔资金。从理论上讲,这能大幅提高攻击成本。
这种方案在许多场景中效果显著,但在某些类型的场景中却完全行不通。我将重点讨论两类场景,暂且称之为"类全民基本收入场景"和"类治理场景"。
类全民基本收入场景中对身份的需求
所谓"类全民基本收入场景",指的是需要向极广泛(理想情况下是全体)用户群体发放一定数量资产或服务,且不考虑其支付能力的场景。Worldcoin正是系统性地践行这一点:任何拥有World ID的人,都能定期获得少量的WLD代币。许多代币空投也以更非正式的方式实现类似目标,试图让至少一部分代币落到尽可能多的用户手中。
就我个人而言,我不认为这类代币的价值能达到足以维持个人生计的水平。在一个由人工智能驱动、财富规模达到当前千倍的经济体中,这类代币或许能具备维持生计的价值;但即便如此,至少有自然资源财富为支撑的政府主导项目,仍会在经济层面占据更重要的地位。不过,我认为这类"小型全民基本收入"能切实解决的问题是:让人们获得足够数量的加密货币,以完成一些基础的链上交易和在线购买。具体可能包括:
若加密货币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采用,这一问题便不复存在。但在加密货币尚未普及的当下,这可能是人们获取链上非金融应用及相关在线商品服务的唯一途径,否则他们可能完全无法接触到这些资源。
此外,还有另一种方式能实现类似效果,即"全民基本服务":为每个拥有身份的人提供在特定应用内发送有限数量免费交易的权限。这种方式可能更符合激励机制,且资本效率更高,因为每个受益于这种采用的应用程序都可以这样做,而无需为非用户付费;不过,这也伴随着一定的取舍,即普适性会降低(用户只能保证获得参与该计划的应用的访问权限)。但即便如此,这里依然需要一套身份解决方案,以防止系统遭受垃圾信息攻击,同时避免产生排他性,这种排他性源于要求用户通过某种支付方式付费,而这类支付方式可能并非所有人都能使用。
最后一个值得强调的重要类别是"全民基本保证金"。身份的功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