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攢成長值,抽華爲Mate三折疊!廣場第 1️⃣ 2️⃣ 期夏季成長值抽獎大狂歡開啓!
總獎池超 $10,000+,華爲Mate三折疊手機、F1紅牛賽車模型、Gate限量週邊、熱門代幣等你來抽!
立即抽獎 👉 https://www.gate.com/activities/pointprize?now_period=12
如何快速賺成長值?
1️⃣ 進入【廣場】,點擊頭像旁標識進入【社區中心】
2️⃣ 完成發帖、評論、點讚、發言等日常任務,成長值拿不停
100%有獎,抽到賺到,大獎等你抱走,趕緊試試手氣!
截止於 8月9日 24:00 (UTC+8)
詳情: 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384
#成长值抽奖12期开启#
公鏈規模與發展瓶頸:從比特幣到Solana的數據分析
加密貨幣生態的規模法則探討
區塊鏈技術發展至今,我們不禁要思考其未來的發展方向和潛在限制。通過觀察主要公鏈的全節點數據規模,我們可以窺見一些有趣的趨勢。
Solana以其1500個節點和400TB的全節點數據規模領先羣雄,在去中心化和效率之間尋求平衡。相比之下,以太坊自2015年創世以來,全節點數據量僅有13TB左右,而比特幣更是以643.2GB的精巧規模稱得上藝術品級別的設計。
中本聰在比特幣的初始設計中嚴格考慮了摩爾定律的增長曲線,將數據增長限制在硬件擴張能力之內。這一遠見卓識的決策,在當前硬件發展放緩的背景下顯得尤爲明智。無論是CPU、GPU還是存儲領域,技術進步都已經開始放緩,逐漸接近其物理極限。
面對這些挑戰,不同的公鏈採取了不同的策略。以太坊專注於生態優化和重構,將目光投向萬億級的實物資產(RWA)市場。而Solana則追求極致的性能,但其超大規模的節點要求已經實質上排除了個人參與者。
在代幣經濟系統方面,我們可以粗略估計公鏈經濟系統的極限約爲3000億美元。這並非絕對上限,而是基於當前市場表現的合理推測。DeFi領域的收益率從早期的高點逐漸下降到當前的較低水平,符合亞線性規模縮放法則。
值得注意的是,鏈上經濟系統的實際可交易規模可能受到諸多限制。即便某個加密貨幣的總市值達到萬億美元級別,實際可流通的規模可能遠低於此數字。
回顧區塊鏈發展歷程,我們發現公鏈間的差異化趨勢仍在持續。比特幣逐漸與鏈上生態分離,而鏈上信譽和身分系統的不成熟導致超額抵押模式成爲主流。穩定幣和實物資產上鏈本質上是鏈下資產的槓杆式遷移,反映出鏈下資產仍具有較高可信度。
在當前的技術和市場環境下,區塊鏈生態似乎已經觸及到了某種規模法則或摩爾定律式的上限。從DeFi爆發到現在不過5年,從以太坊誕生至今也僅有10年時光。未來的發展道路或許需要我們重新思考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