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廣場 #NERO发帖挑战# 秀觀點贏大獎活動火熱開啓!
Gate NERO生態周來襲!發帖秀出NERO項目洞察和活動實用攻略,瓜分30,000NERO!
💰️ 15位優質發帖用戶 * 2,000枚NERO每人
如何參與:
1️⃣ 調研NERO項目
對NERO的基本面、社區治理、發展目標、代幣經濟模型等方面進行研究,分享你對項目的深度研究。
2️⃣ 參與並分享真實體驗
參與NERO生態周相關活動,並曬出你的參與截圖、收益圖或實用教程。可以是收益展示、簡明易懂的新手攻略、小竅門,也可以是行情點位分析,內容詳實優先。
3️⃣ 鼓勵帶新互動
如果你的帖子吸引到他人參與活動,或者有好友評論“已參與/已交易”,將大幅提升你的獲獎概率!
NERO熱門活動(帖文需附以下活動連結):
NERO Chain (NERO) 生態周:Gate 已上線 NERO 現貨交易,爲回饋平台用戶,HODLer Airdrop、Launchpool、CandyDrop、餘幣寶已上線 NERO,邀您體驗。參與攻略見公告: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284
高質量帖子Tips:
教程越詳細、圖片越直觀、互動量越高,獲獎幾率越大!
市場見解獨到、真實參與經歷、有帶新互動者,評選將優先考慮。
帖子需原創,字數不少於250字,且需獲得至少3條有效互動
區塊鏈發展的兩難:可信性與可用性之間的博弈
區塊鏈發展的兩條路徑:可信性與可用性
區塊鏈技術的發展正在經歷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分叉。這一過程中涉及兩個關鍵概念:可信性和可用性。
可用性指的是能夠快速上手、使用範圍相對有限的信息和功能。我們日常接觸的互聯網產品、電子設備等,大多是在解決可用性問題。而可信性則更多地關注於拓展人類知識的邊界,比如比特幣這類技術就在探索如何建立對事物和數據的普遍信任。
正是由於這兩種需求的並存,區塊鏈領域才會不斷出現分叉。如果將比特幣的誕生視爲起點,那麼以太坊可以說是延續了其基本理念和精神。以太坊並未向中心化妥協,但在發展過程中也產生了分叉。
目前,包括普通民衆和一些公共系統在內,很多人對區塊鏈的理解仍停留在這個階段。某些聯盟鏈在可用性方面做出了一定妥協,這是因爲以太坊在實際應用中確實存在一些不便之處。當我們將簡單的轉帳功能擴展到復雜的智能合約時,區塊鏈上的邏輯就變得更加復雜。而聯盟鏈在計算、存儲和通信效果上有明顯優勢,因此這種分叉的出現是有其現實需求的。
在整個區塊鏈行業中,最重要也最具挑戰性的問題是驗證。中本聰採用對帳驗證,Layer2使用零知識證明,而某些自稱去中心化的系統實際上並未真正實現驗證。驗證主要有三種方式:擔保、可累加博弈(逼近)和內置有效市場假設。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比特幣也沒有徹底解決驗證激勵的問題,這一問題成爲了後續諸多挑戰的源頭。
分叉其實是一種良性選擇。開放式金融正在打破國與國之間的界限,其中最典型的應用就是某些穩定幣。然而,這種應用inevitably存在中心化風險,因爲需要有人來提供擔保。隨着區塊鏈技術向傳統金融靠攏,一些概念變得更容易理解;而那些遠離傳統的創新則往往更加晦澀難懂。
在研究比特幣的過程中,去中心化資產的概念最具吸引力和說服力。然而,從貨幣理論的角度來看,比特幣作爲貨幣是存在問題的。現代貨幣理論已經擺脫了金本位的思想,認爲貨幣應該反映經濟的所有動態信息。如果無法做到這一點,就很難實現穩定。比特幣在信息獲取方面相對局限,特別是其總量完全受制於算法。
如果堅持中本聰的原始架構,我們會發現比特幣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產品,而是在構建一個非合作博弈系統。回顧社會發展史,早期的管理方式多採用合作博弈,如宗教和政治制度,都非常關注分配問題。這種分配機制需要能夠評估每個人的貢獻,並通過強有力的契約來約束行爲,以確保不違背整體分配原則。
然而,傳統社會管理體系一直未能解決兩個核心問題:誰來進行分配,以及如何驗證分配與貢獻的一致性。以農耕文明爲代表的政治機制inevitably面臨合作博弈的困境,難以達到最優狀態。相比之下,市場機制下的非合作博弈不需要建立互信關係,通過明碼標價的交換機制就能實現有效運作。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國富論》實際上就是在闡述非合作博弈的規則及其帶來的變革。
比特幣構建了一個全球性的新型非合作博弈系統。在這個系統中,礦工根據自身條件(如算力)參與挖礦,他們的決策會影響到每一個參與者。系統通過隨機算法向礦工支付獎勵,當這種機制得到廣泛傳播,所有人都能自由參與時,就會在某個點上達到穩定,形成一般均衡狀態。區塊鏈技術從一開始就將所有信息向全世界公開,這有助於實現一般均衡。
相比之下,傳統的信用體系更像是局部均衡,類似於兩個個體對彼此資質的評估。在區塊鏈世界中,你可以發行一種代幣,讓市場爲其定價,使其成爲一種資產。鏈上的借貸通常採用抵押方式進行。
比特幣、以太坊和某些新興項目都在嘗試構建非合作博弈系統,並通過這個系統沉澱出去中心化的資產。這些去中心化資產並非簡單可復制,它們的風險收益結構與傳統大類資產有本質區別。從信息論的角度來看,這種去中心化資產在消除不確定性方面表現得更爲突出。
盡管比特幣價格波動較大,但其算力數據和交易數據完全公開,這一特點使得它的不確定性遠低於傳統信用資產或上市公司股票。我們不能用傳統視角來評判它。引入二級市場後,某些機構大量增持可能導致價格劇烈波動,但礦工挖礦分配在博弈核心中仍相對穩定和可預測,任何數據變化都能實時獲知。
相比之下,傳統權益類資產中,公司內部事件往往不會在市場上公開。關於比特幣是否屬於證券、是否有分紅等問題,實際上涉及法律主體認定的復雜問題。限制證券參與者購買的主要原因在於可能存在利用內幕信息獲取優勢的情況。但如果達到了真正的分布式,就很難將其認定爲證券類資產。
值得注意的是,比特幣在交易平台上與法幣兌換的過程,其復雜性已經超過了比特幣本身的博弈機制。最初的設計並非如此,而是希望在鏈上形成閉環,爲鏈上資產提供類似傳統金融的服務。然而在實踐過程中發現了諸多問題,其中最關鍵的是如何解決復制問題。僅僅編寫一份合約是不夠的,如何將這份合約完全去中心化地提供金融服務,實現方式和優勢在哪裏,以及如何實現價值創造、捕獲和沉澱,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最終發現,去中心化交易平台難以有效沉澱價值。
區塊鏈不是簡單的線性服務系統,它缺乏自動通信等功能。鏈上服務最終聚焦於去中心化金融(DeFi)服務,但關於如何捕獲價值和進行競爭,這些問題本應在早期就加以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