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幣革命的「靜默之牆」:宏大敘事撞上現實阻力

作者:losingle 來源:X,@losingle

拜讀了Rickawsb 老師的《“天才法案”與新東印度公司:美元穩定幣將如何挑戰現有法幣體系及國家形態》,在關於“天才法案”與“新東印度公司”的宏大敘事中,一個由美元穩定幣驅動、顛覆全球金融秩序的未來被描繪得淋漓盡致。預言了一場席卷全球的“貨幣海嘯”,將終結弱國央行,並以開放的金融網路對封閉體系進行降維打擊。我個人比較冷靜,當我們將目光從激動人心的預言拉回到冰冷的現實,會發現這場革命的洪流正撞上一堵由既得利益、全球法規與國家主權構築的“靜默之牆”。

第一幕:宏大敘事遭遇的現實阻力

盡管像“天才法案”這樣的立法突破,爲穩定幣在美國本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合法性。但是需要發揮網路效應,提速全球採納的進程還是充滿了挑戰。

一、 傳統金融的堅固堡壘

現有全球跨境支付體系的“老玩家”——以SWIFT和代理行爲核心的銀行聯盟——並非被動挨打的。它們是自身體系最堅定的捍衛者,因爲它們的商業模式恰恰建立在“低效”和“摩擦”之上。

利潤即摩擦: 傳統電匯的高昂手續費、不透明的匯率差價以及在途資金帶來的利息收入,是銀行跨境業務的利潤基石。一個24/7運行、成本近乎爲零的穩定幣體系,無異於革自己的命。

防御性創新: 面對威脅,老玩家選擇“改良”而非“革命”。無論是SWIFT推出的旨在提升效率的GPI服務,還是摩根大通在內部網路運行的JPM Coin,其本質都是爲了吸收新技術的優點來加固自身的護城河,將顛覆性力量控制在可控的“圍牆花園”內,而非擁抱一個“無需許可”的公共網路。

信任與合規壁壘: 數十年建立起來的機構信任,以及耗資巨大的全球反洗錢(AML)與反恐融資(CFT)合規體系,是傳統金融最強大的壁壘。任何新玩家想要進入,都必須跨越這道由歷史和法規堆砌的高牆。

二、 全球監管的迷宮與“最後一公裏”困局

穩定幣發行商們手握美國頒發的“準生證”,卻發現世界地圖並非一片坦途,而是一個由無數獨立司法管轄區構成的復雜迷宮。

牌照的碎片化: 一張美國的牌照不等於全球通行證。要在歐洲、亞洲、非洲開展業務,發行商必須逐一攻克歐盟的 MiCA 法案、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日本金融廳等數十個不同的監管體系,這是一個耗時耗資的漫長徵途。

“最後一公裏”的命脈: 穩定幣的價值最終體現在能否與本地法幣自由兌換。然而,這“最後一公裏”的出入金渠道(On-ramp/Off-ramp)牢牢掌握在各國本地銀行手中。出於風險規避和監管壓力,本地銀行對與加密公司合作普遍持謹慎態度,這使得穩定幣難以真正滲透到大衆的日常經濟活動中。

技術與市場的鴻溝: 對於絕大多數普通人而言,理解私鑰、Gas費、錢包安全等概念依然門檻過高。這使得穩定幣的早期採用者,仍局限於加密原生用戶、尋求資本避險的特定人羣以及部分中小貿易商,遠未觸及廣闊的主流市場。

三、 不可動搖的主權紅線

這是最根本的阻力。各國監管者的審慎並非源於對技術的不解,而是出於對國家核心權力的本能捍衛。

貨幣主權是底線: 允許一個由外國背書的數字貨幣在本國大行其道,等於主動放棄本國的鑄幣稅和貨幣政策獨立性,無異於將經濟命脈拱手讓人。這對於任何一個主權國家都是不可接受的。

金融穩定是紅線: 監管者必須防範穩定幣發行商可能出現的擠兌風險,避免其衝擊波傳導至本國金融系統。因此,對其儲備金、審計透明度的要求只會越來越嚴苛。

資本管制是防線: 對於許多新興市場而言,資本管制是維護經濟穩定的重要防線。穩定幣近乎完美的資本外流能力,恰恰是監管者最深的恐懼,他們會不遺餘力地封堵相關漏洞。

結論:從“海嘯”到“滲透”,一場漫長的拉鋸戰

現實的阻力決定了穩定幣的全球普及,不會是一場摧枯拉朽的“海嘯”,而更像是一場漫長、曲折的“滲透戰”。其路徑並非宏大敘事中的全面顛覆,而是更加務實和迂回:

從灰色地帶開始: 在監管模糊、傳統金融服務不到位的領域(如P2P交易、高風險地區的貿易結算),穩定幣將憑藉其效率優勢先生根發芽。

B2B優先於B2C: 相比改變億萬消費者的支付習慣,解決企業間(特別是中小企業)跨境結算的痛點,是更直接、監管阻力更小的突破口。

等待變量的出現: 未來的破局點可能源於一場突發的經濟危機(迫使民衆選擇穩定幣避險),或是一個擁有海量用戶的科技巨頭(如蘋果、Meta)強行將合規穩定幣整合進其生態,從而倒逼全球監管適應新格局。

這是一場關於利益、權力和信任的全球拉鋸戰。宏大敘事爲我們指明了方向,但通往未來的道路,遠比想象的更加崎嶇和漫長。

第二幕:“加入SWIFT”的短期陽謀

既然無法從外部攻破城牆,最明智的策略就是被邀請進城。對於Circle這樣的玩家而言,短期內的最優戰略,並非挑戰SWIFT,而是與其深度整合。這是一場高明的“陽謀”,一個雙贏的開端。

穩定幣的收益: 通過將USDC無縫集成到銀行熟悉的SWIFT報文(如基於ISO 20022標準)中,Circle將瞬間獲得:全球最大的分銷網路(11,000+金融機構)。最高級別的信任背書。“最後一公裏”法幣兌換的解決方案。這等於爲穩定幣找到了進入主流金融世界的“VIP通道”,解決了生存和發展問題。

SWIFT的收益: 面對來自區塊鏈的挑戰,SWIFT同樣有創新的壓力。通過將穩定幣這一高效的數字資產納入其體系,SWIFT不僅能提升其網路的服務能力(如提供近乎即時的結算選項),更能將潛在的顛覆者轉化爲生態系統內的合作者,鞏固其作爲全球金融信息樞紐的核心地位。

在這個階段,關係是共生的。穩定幣借助SWIFT的軌道觸達全球,SWIFT則利用穩定幣的技術保持其先進性。

第三幕:“取代SWIFT”的長期願景

然而,“加入”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在穩定幣巨頭的心中,“取代”SWIFT的長期願景從未熄滅。這場博弈的精髓在於,利用在第一階段獲得的資源,去構建一個最終能超越舊體系的平行宇宙。

博弈的動態演進將如下展開:

建立原生優勢: 在通過SWIFT通道服務傳統金融的同時,Circle會大力發展其原生的、基於公鏈的協議(如CPN)。這個原生網路將專注於展現其超越SWIFT的獨特優勢:極高的可編程性(智能合約)、對DeFi生態的無縫集成、以及對新興數字資產(RWA)的原生支持。

雙軌並行,分化市場: 市場將出現雙軌並行的局面。

SWIFT軌道: 服務於傳統的、標準化的銀行間大額清算。它穩定、合規,但缺乏靈活性。

原生公鏈軌道: 服務於創新的、可編程的、24/7不間斷的數字金融應用。它靈活、高效,代表着未來。

引力的轉移: 隨着原生公鏈生態的日益繁榮——開發者湧入、創新應用層出不窮、用戶體驗不斷優化——市場的引力將逐漸從作爲“橋梁”的SWIFT軌道,向作爲“目的地”的原生公鏈軌道轉移。當企業發現,通過原生軌道進行貿易融資、供應鏈管理能節省更多成本、創造更多價值時,它們會自然地遷移過來。

這場博弈的關鍵在於,穩定幣發行商能否成功地將通過“加入SWIFT”獲得的客戶、資本和信譽,轉化爲滋養其原生網路成長的養分。

爲何“加入SWIFT”是短期內的最優解?

如果Circle的 CPN(Cross-Chain Transfer Protocol)或類似協議能夠與SWIFT系統整合,例如,讓SWIFT的MT103(單筆客戶匯款)報文能夠觸發一筆USDC的鏈上轉移,這將瞬間解決行業面臨的多個核心痛點:

  • 即刻獲得全球最大的分銷網路: SWIFT連接着全球超過200個國家和地區的11,000多家金融機構。通過整合,USDC不再需要一家家銀行去談合作,而是瞬間接入了這個無可比擬的全球網路。這解決了前文討論的“新玩家不能推”的問題。
  • 瞬間獲得最高級別的信任背書: 對於全球主流金融機構而言,SWIFT就是跨境支付的“聖經”。任何與SWIFT標準兼容的解決方案,都會被自動貼上“合規”、“安全”、“可信”的標籤。這將極大地消除傳統金融對加密資產的疑慮和恐懼。
  • 無縫解決“最後一公裏”難題: 銀行是法幣出入金的最終守門人。如果USDC的流轉被整合進銀行熟悉的SWIFT工作流中,銀行就不再需要開發全新的、充滿不確定性的加密對接系統。它們可以在現有框架內處理數字美元,就像處理歐元或日元一樣。這大大降低了採納門檻。
  • 成爲新標準的定義者: 通過與SWIFT合作,特別是在下一代支付標準ISO 20022的框架下,Circle可以深度參與定義“數字資產如何通過傳統金融軌道流轉”的行業標準。成爲標準制定者,意味着擁有了定義未來遊戲規則的權力。

對區塊鏈行業而言,這意味着:

  • 海量資金湧入: 機構資金將有了一個合規、便捷的渠道進入鏈上世界。
  • 應用場景爆發: 基於合規穩定幣的貿易融資、供應鏈金融、RWA(真實世界資產)交易等企業級應用將大規模湧現。
  • 監管態度軟化: 當加密技術被證明能爲現有體系賦能而非僅僅是顛覆時,全球監管機構的態度可能會從對抗轉向合作。

“挑戰SWIFT”的長期願景與短期困境

CPN的終極目標,毫無疑問是成爲一個優於SWIFT的新一代價值轉移網路。它的優勢是根本性的:

  • 24/7不間斷運行
  • 近乎即時的結算
  • 極低的交易成本
  • 可編程性

然而,要獨立建成這個網路,面臨的正是我們之前討論過的所有障礙:逐國申請牌照、建立銀行合作關係、教育市場、克服技術瓶頸。這是一個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並耗費天文數字般資本的漫長過程。

戰略的抉擇:從“插件”到“平台”的演進

因此,最明智的戰略路徑並非二選一,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演進過程:

第一階段:成爲SWIFT生態系統中最強大的“插件”

目標: 深度整合,無縫銜接。讓USDC成爲SWIFT網路中流轉的一種新型“數字資產”。

行動: 與SWIFT合作,開發基於ISO 20022標準的接口,讓銀行可以通過發送一條SWIFT報文來完成USDC的鑄造、銷毀或轉移。

收益: 獲得海量用戶、資金和信任,完成資本和市場的原始積累。先不死,再謀發展。

第二階段:建立平行的“原生網路”並展示優越性

目標: 在通過SWIFT獲得市場的同時,大力發展CPN等原生協議。

行動: 針對SWIFT無法滿足的場景——例如需要高度可編程性的智能合約支付、DeFi應用、小額高頻的物聯網支付等——展示原生網路的優越性。

策略: 告訴市場:“對於傳統的銀行間匯款,你可以繼續用SWIFT來調用USDC;但如果你想實現更復雜的、自動化的、成本更低的金融邏輯,請直接接入我們的原生網路。”

第三階段:從“橋梁”到“目的地”的轉變

目標: 讓原生網路成爲主流選擇。

路徑: 當原生網路的生態足夠繁榮,開發者和應用足夠多,用戶體驗足夠好時,市場的重心會自然地從作爲“橋梁”的SWIFT通道,遷移到作爲“目的地”的CPN原生網路。屆時,SWIFT通道可能依然存在,但已不再是核心。

結論:

短期內,“加入”或“整合”進SWIFT體系,是區塊鏈行業,特別是Circle這樣的頭部玩家,實現爆炸性增長、獲得主流認可的最快路徑。 這不是對去中心化理想的背叛,而是在現實世界中務實戰略。

在這場世紀博弈的終局,SWIFT或許不會消失,但其角色可能從唯一的“高速公路”,降級爲衆多道路選擇中的“國道”之一。真正的價值流動和金融創新,將發生在以公鏈爲基礎的新一代價值互聯網上。

而公鏈,在這個過程中也找到了自己的準確定位。它並非要取代所有中心化系統,而是作爲這場博弈的終極仲裁者和信任基石。它是那個沉默、可靠但不可或缺的“全球公證處”,爲新舊兩個世界的資產流轉與最終結算,提供着不可篡改的信任保證。

穩定幣與SWIFT的未來,是一場從融合走向競爭的動態博弈。短期內的“握手言和”是雙方利益最大化的務實之舉,但這恰恰爲穩定幣巨頭們積蓄了足夠的力量,去開啓一場更宏大、更深刻的長期競賽。這場競賽的結果,將重新定義全球金融的底層邏輯,而衆多的公鏈,將是這場新秩序中那塊最堅實的奠基石。

USDC-0.01%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