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和區塊鏈技術交匯的新時代,Chainbase 正在嘗試重塑“數據”本身的定義。它認爲數據不僅是資源,更是可以結構化、標準化、交易與激勵的“資產”。
但實現這一目標並不容易——當前區塊鏈上的數據碎片化嚴重,難以直接供 AI 模型或 DApp 使用;而鏈下數據則存在隱私、安全和結構不統一等問題。Chainbase 提出的解決方案,核心在於一個概念:“Manuscript”。
Manuscript 是 Chainbase 的靈魂組件。
它是一種可編程腳本語言,允許開發者定義數據處理邏輯:從原始數據提取、格式轉換、清洗標準化,到生成結構化結果,可直接供 AI 或智能合約使用。
你可以把它理解爲鏈上數據的“ETL 腳本”,但具備以下特點:
這個機制讓數據貢獻者不再是“免費打工者”,而是擁有知識產權與收益權的內容創作者。
Chainbase 的設計目標,是成爲 AI 可直接讀取與驗證的數據平台。這意味着它必須同時解決:
通過四層架構(訪問層、協處理層、執行層、共識層),Chainbase 能夠收集來自超過 200 條區塊鏈的實時數據,接入鏈下來源如存儲系統、API、模型輸出,並利用 Manuscript 完成處理,最終在 CVM 中執行並返回結果。
例如:
這些場景的背後,是一個開放可組合的數據網路,而不是中心化平台。
Chainbase 並不局限於技術極客,而是爲多類參與者設計了路徑:
每一類角色都可通過行爲參與、代幣質押與數據調用,共同構建這個“去中心化數據流動市場”。
$C 是 Chainbase 網路的核心經濟媒介,具有以下作用:
當前 $C 總供應量爲 10 億枚,已完成初輪空投(3.5%),未來將逐步激勵更多生態角色參與數據網路建設。
Chainbase 的發展目標不僅限於“鏈上數據服務”,而是打造一個可持續運行的數據經濟體。未來將圍繞以下方向持續拓展:
通過這些機制,Chainbase 希望成爲鏈上數據的“標準發行層”,讓任何有價值的數據都能被識別、驗證、激勵和交易。